文章

顯示從 8月, 2020 起發佈的文章

目錄

20200718 想法源起 20200719 我們在做什麼(一) 20200722 我們在做什麼(二) 20200725 竟然成為數學家(一) 20200729 竟然成為數學家(二) 20200801 竟然成為數學家(三) 20200805 不同職級(一) 20200808 不同職級(二) 20200812 趕客系列(一)為什麼讀大學? 20200815 趕客系列(二)不同大學學位跟工作的關係 20200819 趕客系列(三)大學的目的 20200822 趕客系列(四)大學為什麼要有主修 20200826 趕客系列(五)要挑選一個什麼樣的主修 20200829 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一) 20200831 科普系列 - 數學與電影動畫製作(一) 20200902 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二) 20200905 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三) 20200907 科普系列 - 數學與電影動畫製作(二) 20200909 終身職位的評核 20200912 學術界吸引人的地方 20200914 科普系列 - 數學與電影動畫製作 (三) 20200916 學術界辛苦的地方(一) 20200919 學術界辛苦的地方(二) 20200921 科普系列 - 數學與電影動畫製作 (四) 20200923 大學的讀書成績有多重要 20200926 本科生研究機會 20200928 科普系列 - 數學與圖像修復(一) 20200930 用創新的方法去教育科學 20201003 參加研討會的重要 20201005 科普系列 - 數學與圖像修復(二) 20201007 教授與教學 20201010 研究是什麼(一) 20201012 科普系列 - 數學與圖像修復(三) 20201014 研究是什麼(二) 20201017 研究是什麼(三) 20201019 科普系列 - 數學與圖像修復(四) 20201021 如何閱讀研究論文 20201024 研究生應該修什麼課 20201026 科普系列 - 數學與圖像修復(五) 20201029 本科生的多主修多副修 20201102 科普系列 - 數學與數獨(一) 20201105 幾位教授(一) 20201109 科普系列 - 數學與數獨(二) 20201112 幾位教授(二) 20201116 科普系列 - 數學與數獨(三) 20201119 幾位教授(三) 20

科普系列 - 數學與電影動畫製作(一)

圖片
數學是什麼呢?對某些人來說,數學是一堆公式和符號,完全不知道用來幹什麼。大部份人對大部份符號都知道怎麼解釋,可是把他們都放在一起後,便完全不知所謂。不單是毫無頭緒,可能是由於學習時候所面對的挫折及失敗,對大部份人來說看見這些不知名的數學方程式是會產生一點恐懼。這些情況不單是在香港會出現,在美國更加容易見到。在 1999 年,洛杉磯時報有一篇報道,指出對於大部份準大學生來說,「數學就等於恐懼」 [1] 。更過分的是,在 2016 年,有一篇在華盛頓郵報的新聞,說有一名經濟學教授在機場等候上機時在做研究,旁邊的乘客由於看不明他在寫一些什麼方程式,甚至認為他是恐怖分子會影響飛機飛行安全 [2] 。看見這些新聞,不知是可怒還是可笑。   所以在這科普系列裏面,我希望可以介紹幾個看起來比較簡單,容易令人明白的數學應用。從這些例子,我希望可以令到公眾明白到數學有趣的地方。要仔細解釋這些例子背後數學的原理和真實使用時所面對的困難,其實比較困難。始終我也不應該要求所有看這篇文章的人都有相當數學背景。所以,後面的討論也是點到即止,只希望提升公眾對數學的興趣。   數學在電影裏面經常出現。一個例子,是電影「有你終身美麗」( A Beautiful Mind ) [3] 。電影主角就是一個有名數學家 Prof. John Nash 。故事由羅素高爾扮演數學家,記錄着 Prof. Nash 在大學是如何創立博弈論( Game Theory )。記得有一年, Prof. Nash 剛巧到了 UCLA 的 IPAM 參加了一個會議,發表了博弈論的一些結果。膽粗粗去找了他拍了一張照片(圖中左二是我,左三就是 Prof. Nash )。   之後亦有一套福爾摩斯的電影,「神探福爾摩斯:詭影遊戲」 [4] 。主角福爾摩斯當然不是一名數學家,可是在這一齣電影裏面,其中一名主要主角就是一名數學教授。電影拍攝非常嚴謹,電影裏面所有關於數學的,拍攝時都找到牛津大學應用數學中心提供意見 [5] 。有其中一幕是拍攝到數學教授的辦公室,在背景一面黑板上面寫滿了數學方程式。上面所有研究題目都盡可能是那個時代一些有興趣的題目。裏面包括 n-body problem ,或者是一些關於雷射方程式的一些計算。電影甚至有一幕,鏡頭剛好拍攝到數學教授所寫的一份研究論文,題目是關於星體運行軌跡的研究。   「神探伽利略:嫌疑犯

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一)

圖片
微積分、代數跟幾何學問,「是不是真的那麼憎恨我們呢?」回覆的是鋪天蓋地的「係!」。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同學們為什麼那麼憎恨數學呢?我沒有做過任何的仔細調查,所以在這篇文章所講的,可能只是我跟同學聊天時得到的印象,或者是自己這幾年來所見到的結論。如果大家有其他的意見歡迎告訴我。   挫敗感   很多時候學習數學,就等於要去證明自己的失敗。這些經歷,都對同學的挫折感非常大。因為每一次,考試測驗的目的都好像是要證明同學有東西不懂,找出他們錯誤的地方。漸漸地,他們就會失去信心。如果你要他們在你面前解答一個數學問題,你會見到他們每一個步驟都充滿疑惑。每一步都會問,這樣做對嗎?如果他們見到你臉上不小心多了一點表情,眉頭不小心動了一下,又或者眼神散渙了一下(教完了一個多小時的課也太累了)沒有給予任何鼓勵,他們就會馬上停下來。害怕從那一步之後所想的都會錯。其實同學要明白,每一次這些練習機會,主要目的都是訓練你們怎麼去解決問題。   是有些時候,你們解決問題的方法,跟我們在設計出來(或者從其他地方抄襲回來)的題目時候所想到的不一樣。所以當你們做出來的想法跟我們有點不一樣的時候,我們也需要確定一下那是對是錯。我們也需要想一想,你這一步的目的是什麼呢?有可能你所想的方法會帶來一個更容易得到答案的捷徑。這跟大部份同學的認知有所不同。你們可能覺得不是啊,數學都一定有正確答案。每一個人,最後得到的答案都應該是一樣。如果一條微積分題目,一個人得到的答案是 1 ,另外一個人得到的是 2 。那中間一定有一個人是對,一個人是錯。你說得沒錯,可是,得到這答案的方法卻不是唯一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所以同學都可以放膽用自己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中間小心一步一步的推論。如果發覺好像沒有辦法推到最後的答案,那就再從另外一個角度嘗試切入那個問題。這就是大部份數學科目希望段練同學的學習技巧。   與我無關   很可能同學根本不知道學習這些課程對他們自己的主修有什麼關係。大部份時間,只是因為那門數學科是主修的必修課,非讀不可。所有入讀科大的同學基本上第一個學年的第一個學期一定會有一門微積分相關的科目。很多商科或文科的同學,根本不知道他們要學這些來做什麼。記得有一次入境美國, 海關關員問到我的工作。我跟他說是在大學數學系裏面教書。他臉色一變,就跟我說起自己讀書時候不愉快的經驗。「那時候學校跟我說一定要

趕客系列(五)要挑選一個什麼樣的主修

圖片
  要挑選一個什麼樣的主修   所以下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應該怎樣去決定,將自己的時間分配到那一個範疇上面呢?前面討論過,如果不應該,又或者不可能,根據畢業時找工作的工種去挑選自己的主修,那在大學的時候應該怎麼挑選自己的主修呢?我想大部份人都聽過,而且大部份人都知道答案。大學的主修,應該找一門你自己有興趣的東西來讀,而不是找一些你覺得會對你畢業時的工作有幫助的主修科目。   如果你不喜歡,你要在四年裏面不斷被逼的去聽(注意,我不是說去學習。因為可能連聽也不想聽,根本不可能學習。)一些你完全不想知道,不知在講什麼的事情。一來你可能會花很多時間仍然讀得不好,二來你亦可能會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在過什麼生活。常常聽到,「大學的目的只是那一張沙紙,不是說大學的主修跟你以後的工種可能完全沒有關係嗎?所以先找一科比較容易入的,收生分數比較低的,先「碌入去」。再辛苦多四年,畢了業有一個學位,之後在找到一份「穩穩定定」的工作。生活就很好了。」這麼多年,也看見不少有這樣子想法的學生。大部份,很可能在第一個學期還可以用以前中學文憑試所學到的,「符符碌碌」地把那些科目考過。但是漸漸的,就會碰見越來越多新的課程。你見到這些東西內心不是充滿喜悅,而是感覺恐懼,好像每一個學期都被一些新的方式折磨。成績不好的,也可能每個科目都逢二進一(就是說,每科目第一次一定不合格,要第二次讀才可以過關),每個學期都因為收到學術警告信( Academic Warning )而要見學術輔導員( Academic Advisor )。這些都不單是不開心的事情,這對你自信心的打擊,也會對你一生有很大的影響。   曾經有幫助一些在理學院第一年的同學做主修選擇輔導。看見他們在中學文憑試所考的科目。對,是有理科科目,可是這些科目的成績也只是剛剛合格,反而是語文科目的成績非常出色。因為理學院收生時對語文科目有特別的權重,所以這個同學因而被理學院取錄了。問他,你自己對你學院的那一門主修,興趣比較多?得來的回覆,是說那一門都沒有太大分別。他自己都沒有特別的喜歡和特別的不喜歡。甚至乎,對科學的興趣也沒有那麼大。看他第一年所選修不同科目的成績,也真的沒有特別的突出。自己很怕跟這些同學進行輔導。如果他連自己所喜歡的是什麼科目也沒有辦法回答,我怎麼可能給他推薦一個他的主修科目呢?想來想去,其實他根本不適合在理學院裏面。這些,都是其中一批我希

趕客系列(四)大學為什麼要有主修

圖片
  大學為什麼要有主修   那如果大學不是為了找工作,而是為了培育這些軟技巧和更加認識自己。那同學為什麼要想自己應該挑選一個什麼樣的主修?為什麼不好像中小學一樣,什麼都學一點,然後花更多時間在培育上面提到的 10 個現今雇員非常重要的技巧?下面是我自己的想法。   以前在網上看見一個用畫圖的方法,去跟同學解釋什麼是一個博士學位。 [1] 是這樣子的,你先想像一個很大的圓形,代表着現今人類所有的 總 知識。從圓心開始出發,人的一生將會慢慢在這圖上塗上顏色。而這些顏色,就代表着你人生不同階段所學習到的知識。人類作為萬物之靈,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有了語言,可以有一個完整的知識傳承。所以人類一生,就必須要在這個知識總圖上不斷塗上顏色。這就象徵着,活到老學到老,人生總是不斷在追求着知識,去充實自己。   在幼稚園時候,我們可以學習到的知識就在這個很大很大的圓形中間一個小小的圓形。所以到了你小學階段,根據你幼稚園時間所學習到的,你將會發上一點點的時間向每個方向發展。而在這個圖上面,你已經建立到的知識上邊就會加上薄薄的一層。而你在這個時間所認識的總知識,將會是在一個很大很大的圓形中間一個大了一丁點的圓形。同樣,到了你中學的階段,你仍然會向四方八面學習不同的知識。所以在這個圖上邊,你知識所佔的圓形亦將會越來越大。到了你大學的時候,因為有主修的關係,你所擁有的知識將會在某一方面特別多。所以,在這個知識圖上面,就不會再是一個圓形,而是在某一方向會有特別突出的一點。而所謂博士,就只是將這一點點的突出,一直向着外面那一個很大很大圓形的邊界填過去,最後將那一面的界限推前。就是這樣子,博士因為創造新的知識,這個代表着人類所有的種知識的圖也將因些而有一丁點的增大。   那這個知識圖,跟我們的討論有什麼關係呢。這個知識圖對解釋博士是什麼的時候,有一點是沒有說清楚的。就是,在大學的時候為什麼我們需要有一個主修,將我們在某方面的知識往外面多填滿了一點呢?     (分隔線:這一段非常趕客。不喜勿看。)   讓我也在這個知識圖的討論基礎上,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作多一點說明。假設這知識圖上塗的面積跟我們所花在學習上的時間是相關連。那人生每一年可以在這知識圖上面塗的面積,也會是一樣的。所以人生第一年學習到的知識,將會在這個圖上面代表\( \pi r^2\) 的面積。因為每一個人每一年有的時間是一樣,下一年我可以在前

趕客系列(三)大學的目的

圖片
  大學的目的   說了這麼久,那為什麼要讀大學呢?如果一些學位課程在畢業的時候沒有辦法找到一些相關的工作,那他們的存在意義是什麼呢?大學學位的目的是什麼呢?   我覺得大學的意義,根本不應該是工作培訓。一個大學學位根本就不應該跟畢業以後的工作有什麼一定的關聯。如果你拿了一個大學學位可以令你得到一份你自己喜歡的工作,那就當然最好。可是,為了之後一份相關的工作而去修讀大學,卻不應該是一個讀大學的目的。   回想這麼多年,生活最自由,最輕鬆的時間,就是在大學的那幾年。因為沒有繁重的工作,沒有不理性(!)的雇主,沒有家庭的負擔,生活是相對比較輕鬆和自由的。(當然很多學生也說科大 UST 等於 University of Stress and Tension ,怎麼可能說是輕鬆自在! )可是無論學業有多繁重,從我所有朋友聽來的,工作一定比讀書辛苦。每一個科目的功課批改以致考試評分,全部都有清晰的評分標準。功課考試的評核,都有清晰的時間表。你知道什麼時候需要遞交什麼。你完全不需要(也不可以!)奉承教授去得到更高的成績。你亦不需要擔心你的同學會在你背後向教授打小報告。可是,到了社會工作,你不單可能需要不斷揣摩上司對你的要求,而且亦要無時無刻打醒十二分精神去小心他每一天對你工作表現的評核。對辦公室裏面各個小圈子的互動關係,小心翼翼,擔心有機會成為辦公室裏面被孤立的對象。大部份畢了業的同學,都會開始掛念校園的生活。大學那幾年,同學應該可以在一個相對比較自由的環境裏面,多嘗試一下不同的事情。在進社會以前,更加完善自己的一些所謂的軟技巧。也可以靜下來,多一些認識自己,為長遠的一生(而不一定是事業! )做一個比較好的計劃,然後盡量開始將它付諸實行。   軟技巧   2016 年世界經濟組織那一個「未來工作」的報告,裏面亦都提到 10 個現今雇員非常重要的技巧。他們包括了(排名按仲要次序)解決複雜的問題能力、批判性思考、創造力、人事管理、與他人協調、情商、判斷與決策、服務定位、談判,和認知靈活性。而這些軟技巧,絕對不可能從一個主修科目上面的硬知識裏面都全部學習得到。如果你入到一間大學,將所有的時間都放在學術上,我可以說,你是把這幾年的時間浪費了。就算你跟我說,不是啊,我一定要拿 GPA 4.3 ,因為我要修讀博士課程。(要讀研究課程,成績也不是最重要的條件。讀書考試跟做研究是兩種完全不一樣

趕客系列(二)不同大學學位跟工作的關係

圖片
「鹹魚」類的工作   亦都有同學入讀大學或者挑選某一主修的目的,是希望在畢業的時間可以找到一份可以做一世,永遠不再需要進修和改進自己的科目。他們會覺得,當我大學畢業,我已經將我一生所需要學習的東西完全學完了。畢業以後,我就不需要在學習任何東西。學習對於他們來說,就等於記憶力大挑戰,每一天上堂就等於將所有的知識儘量打印到腦中。如果有機會,畢業以後最好就可以做一條「鹹魚」。不只聽到一個同學說,「我不怕悶,最好以後每天工作做的東西都是一模一樣。那我就開心了。」當然這想法也沒有什麼錯,這個也是他們自己的選擇。如果這個真的是他以後想過的生活,其他人也沒有什麼說話的位置。所以這些對話,我也只希望他們清楚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對這些鹹魚工作充滿熱誠。是的話,我也盡可能支持他們的選擇。   想一下,這些工作為什麼要 —— 人 —— 去做呢?以現今人工智能發展的速度,可以說,這些「鹹魚」類的工種,在短時間裏面很可能已經將人類淘汰。就算讓你現在找到一份這樣子的工作,也不代表着 5 年到 10 年後你仍然可以留在同一位置。更可怕的是,有一些看起來根本不屬於「鹹魚類」的,很可能也漸漸會被淘汰。譬如說,上面提到的一份現今的筍工,自動駕駛相關工作。在以前根本是科幻小說或者是未來電影中的情節,怎麼可能要汽車在沒有駕駛者干預的情況下,在道路上自動判斷所有危險情況,而去改變駕駛的方式?可是這些科技已差不多在現實中出現。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在股票市場由今年年初 400 美元一直升到今天( 2020 年8 12 ) $1400 的 Tesla 。他們的汽車,現在已經可以有很多自動化的功能,包括了自動泊車,在高速公路上自動轉換行車道和在城市道路上判辨交通燈訊號等等的功能。 [1] (注意:這裏不是投資推介!投資涉及風險。絕對不要因為這裏提到,你就去投資他們的股票。)甚至乎,之前亦有討論,探討在可見的將來,醫生這個行業是否也可以被電腦取代。   不同大學學位跟工作的關係   的而且確,大學裏面還是有一些主修科目,是跟同學畢業以後的工作可能有很大的關係。有一些工作,必須要有一些專業的資格。而得到這些專業資格的方法,就必須是一個相關的學位。例子有哪一些呢?比如說醫科和物理治療師那一些專業資格的學位課程。同學畢業之後,就有資格申請相關的工作。當然有資格,不一定代表你一定找得到。但是沒有這個資格,就代表你不可能加入這個工

趕客系列(一)為什麼讀大學?

圖片
這幾星期,終於完成了這年度的大學聯招工作。這裏希望分享一些我對同學在大學選科時候的想法。在這一個「趕客系列」裏面,顧名思義,我會盡量講一些東西去「趕客」。目的清楚明白,就是希望一些同學不要報讀自己的學院課程。你沒有聽錯,我做了那麼多年招生的工作,將會在這裏講一些相反的事情。   「趕客」的目的   也需要先戴一下頭盔,這些事情當然不會在招生簡介會裏面提到。我只會說,「如果你喜歡科學的話,我們的課程一定非常適合你,而且你在我們這裏,一定會接觸到一些你之前完全沒有想過的科學尖端知識。」這句說話的下一半,將會是,如果你不喜歡科學的話,你在我們的四年裏面一定會過得異常辛苦。你會見到的,困難程度一定超前你的想像無限倍。如果你覺得在大學裏面修讀一些不喜歡的課程,就像在香港文憑試應考一科沒有興趣的科目一樣,可以憑你無比堅毅的背誦能力去過關,我可以擔保,你在大學的四年一定會異常震驚。   所謂「趕客」,只是想令同學清楚明白知道自己挑選了一個什麼樣的課程。希望大家在聯招,選擇大學的時候,可以找到一個與自己更合適的課程,過一個愉快的四年。所以這一系列的文章,目的就是希望想要入大學的同學清楚了解自己所需要的,然後從各個大學可以提供的選擇裏面挑選一個適合你的課程。如果大家「不是情投意合」,「勉強無幸福」,我亦希望可以把你「趕走」。   為什麼讀大學?   第一樣想問大家的是,你為了什麼入讀大學?(聽起來,這「趕客」的問題,不單是想把同學從自己學院的課程裏趕走,而是好像希望把學生從所有大學裏趕走一樣。)我覺得這個是非常難答的問題。每個人對大學的期望都很可能非常不一樣。   其中一個比較常聽到的答案,是說,大學的一張「沙紙」可以幫助我之後事業的發展。可是,大部份剛入大學的同學可能根本未滿十八歲,對自己前途仍然充滿不確定性(我已經不是說他們所面對的社會問題)。要同學在年紀那麼少的時候,就決定畢業後向着那一們事業發展,真的是有點強人所難。   就算同學已經非常成熟,也沒有可能要求他們想像 10 年以後世界到底發生什麼事情,有什麼工作是需要他們的能力的。一份戴爾電腦的報告,在 2030 年,可能有高達 85% 的工作在現今還未出現。 [1] 世界經濟論壇,在 2016 年亦發表過一份叫做「未來工作」的報告,指出 65% 現今的小學生,在他們成年以後所參與的工作,在現今世代仍然未出現。 [2] 所以,

不同職級(二)

圖片
所以當到達了副教授的職位,理論上,你就可以有多一點自己的時間做一點你自己更喜歡的事情。更喜歡的,可能是一個新的研究方向,也可能是一個更困難的問題。而去解決這個問題很可能需要花你 5 到 10 年的研究時間。亦有可能,這位副教授覺得人生,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所以他人生的重點可能更加放重在另一個非研究的方向。不過人各有志,可能其他的方向對世界的影響更大也說不定。至於一位副教授留在這個職級的時間就不一定了。可能短至一年,長至 20 年或者一世也說不定。他可能在副教授一年後得出一個很重要的研究成果,如果足以影響世界,大學很可能可以在很短的時間把這個副教授提升為教授。如果一位副教授覺得繼續升職對他來說也不是什麼重要的,他其實也不需要再申請成為教授。因為要申請成為教授你必須要證明自己是一個獨立的研究者,有能力在這個學術圈生存。也不是每一個人都喜歡這個折騰。   以上所講的,都是一般大學教授所經歷的。當然亦有很多不能一概而論的情況。   有一些很出色的研究者當然可以跳過中間一些過程。他們的升遷,可能比坐直升機更快。比如說, UCLA 的陶哲軒教授( Prof. Terrance Tao ),他在 1996 年到 1999 年在 UCLA 做 VAP 。在 2000 年,先成為了助理教授,同一年,就直接成為教授了。而那一年,他才 25 歲。當然這些都是一些非常特別的例子。他們要在非常短的時間裏面證明到自己有驚人的數學研究天份同能力。可能是已經拿了一些很重大的獎項,又或者是拿到這些獎項的機會和呼聲非常高。如果不是,學系其實亦都很難可以在學校裏面有很破格的人士安排。   另外亦有一些可能,比如說一個助理教授在另外一間大學已經服務過好幾年。因為研究特別出色,有機會得到其他大學的常識,直接給了他一個副教授甚至是教授的位置,希望他可以「過檔」服務。對學術界而言,離開學校轉到其他地方發展,也很常見。因為對研究員來說,研究的成果並不會因為大學的名氣有什麼很大的影響。主要還是基於研究員的研究能力和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有多獨特。由一個地方移植到另外一個地方,事業的發展亦都不會有太大的阻礙。但是對大學來說,就有很大的分別。如果大學可以因為一個職級的名字,把一個研究出色的教授挖角來自己的學校,對整間學校研究的氣氛,或者係大學排名就有非常大的影響。而且這個小小的投資對一間大學的營運來說,是非常值得。至於這樣

不同職級(一)

圖片
想解釋一下在大學裏面不同職級的分別。對大部份大學生來說,所有教書的他們都會叫 Professor X 或者是 Doctor X 。我自己的經驗,美國所有學生都會叫教書的為 Professor X 。香港就千其百趣。有的會叫 Professor ,有的會叫 Doctor 。剛回來香港的時候,記得亦有學生會叫我 Ar Sir 。當然我自己,對這些稱呼到沒有太大的感覺。其實也是一句。我亦會叫自己的研究生,這些 title 都不用加直接用英文名字稱呼我。   從本科生畢業,到碩士或博士中間所需要的時間可能就由兩年到五年不等。我亦聽說過在美國,有很多博士生很可能八年也未能畢業。我所說的,絕對不是「一小撮人」,而是相當大部份。當同學拿到博士學位之後,有可能會繼續在大學裏邊做研究。職位很可能是 PostDoc (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就是博士後。有一些大學,對這個職位的名稱可能有點不一樣。為了令這個職位更有吸引力,他們可能把這個職位稱為客座助理教授 (VAP Visiting Assistant Professor) 。這些職位跟博士學生有點不一樣,除了要做研究以外,很難可能就需要上上課。這就跟教學助理有點不一樣。教學助理主要是幫忙導修課,改功課,批改考試。博士生可能以前沒有機會應付一班可能達到 100 人的課。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博士後有第一次機會接觸學生,去教導一些相對比較基礎的理論知識。這個職級是短暫的臨時工。一般來說,這人只會在學系裏面逗留一至三年。這個職級的目的,是讓這個剛畢業的博士生有機會在一個不同的學校接觸一些新的研究方向。這對他長遠的研究生涯非常有幫助而且重要。當然如果有興趣繼續留在大學,博士後就有可能在完成一段短時間的逗留後,去找一些 Tenure-Track 的職位。   所謂 Tenure-Track 的職位,就是一般叫的助理教授級別。助理教授的合約,一般是三年又三年。完成了第一個三年,就需要作一個評估。這個評估所包括的有研究成果,教學效能,及對學校的服務水平。一般來說三個項目的比重是不一樣的。如果大學看重的是研究成果,助理教授就很有可能需要多花一點時間去追求學術上所謂的影響因子。可以做的,包括是每年多拿取得一點研究項目及經費,用來證明在世界上不同研究方向的學者都認可你的研究水平。也可以在一些高水平的學術期刊多發一些自己的

竟然成為數學家(三)

圖片
博士後   然後,不經不覺就又畢業需要找工作了。那到底要找博士後?還是到公司去找一下有沒有自己有興趣的工作呢?這個問題也是想了很久。可是聽說,如果先到公司找工作,發覺自己還是喜歡在大學裏面做研究然後再回學校找博士後,機會其實已經相對比較少。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研究是必須要有一個不間斷性。令到自己可以不斷吸收最新的知識。如果已經到你公司,奮鬥了好幾年,是不是真的有能力重新把所有的知識再一次掌握起來呢?所以那時,就先從博士後的位置去找。決定,如果發現自己對學術界還是沒有太大的想法,那時候再到公司裏面找一些研究相關的工作好了。那當然結果這個選擇到現在都沒有需要出現過。   好幸運地,在南加州就找到了一個博士後的工作。 UC Irvine 的地點就在洛杉磯跟聖地牙哥( San Diego )正中間。距離每一邊大約 1 小時的車程。這裏的環境可以說,比洛杉磯更好。校園就在橘郡( Orange County )旁邊。有一套美劇,就以 OC 作為背景。就正如維基百科所說,「此劇英文原名「 The O.C. 」代表加州的富裕縣橘郡。」哪裏有非常漂亮的海灘,城市的規劃也非常之好。跟洛杉磯相比,橘郡可以說是規劃過頭了。如果你知道,沒有錯,加州的迪士尼就是在這個校園旁邊不到 30 分鐘車程的地方。那邊亦有很多改得很漂亮的商場,亞洲人也特別多。另外一邊,也有一個越南人的小集中地。所以如果想過一個亞洲形色的生活, Irvine 非常方便,可以說比起洛杉磯更加舒服。   學術生活方面,也相當自由。也要多謝那時候的導師,沒有要求我每一天都出現在辦公室。很多時候我都待在家做做研究,除非是教學需要,要不是我也不會開 15 分鐘的車回到校園。雖然聽起來好像非常懶惰,但是覺得那個時候的自己是最醉心研究的幾年。除了有一點點教學的工作,我大部份的時間都是在做一些新的研究。也盡量把以前所做的結果寫出來,投到不同的研究期刊。雖然那三年發出來的文章的數目可能不是最多,但是回來科大以後有很多研究的結果,也是從在 Irvine 時開始做出來的。   回到科大   博士後是一個相當短暫的「臨時工」。所以三年過去,又要再 想 一次是否去找一個助理教授的位置?那時候的結論,也是跟在唸完博士時候的結果是一樣的。就是說,先去找一個助理教授的位置,如果找不到又或者自己不喜歡,那是再到公司找一下吧。那時候非常幸運地,在美國有兩個不同